传统微创手术中,由于缺乏实时成像技术,手术过程中存在“看不清、穿不准、测不到”的痛点。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穿刺手术机器人,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
这款机器人能够实现精准穿刺、实时引导和即刻评估等功能,有效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在磁共振设备上使用,医生能够实时观察病灶和血管等关键组织,并精准消融小于1厘米的肝脏肿瘤。
项目团队表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推动外科手术机器人向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发展。同时,我国在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取得突破。
近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发的穿刺手术机器人项目获得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出具的磁共振穿刺导航定位手术系统型式检验报告,标志着国内首台(套)多影像多专科磁共振兼容手术机器人的产品化突破。
该机器人将精准助力脏器微创手术治疗,为肝癌等肝脏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在临床应用中,该机器人已成功应用于肝脏穿刺活检、消融等微创治疗手段,有效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贵州航天医院,AI穿刺手术机器人首次应用于肺穿刺活检术,为两位肺结节患者带来了精准的治疗。该机器人利用3D影像重建、AI智能算法、光学导航、精密机械臂自动实施等科技助力,使活检取样结果更加精准,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据了解,穿刺机器人是专用于进行微创介入手术的医疗机器人,是一种整合计算机技术、影像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新型穿刺导航技术。其运行过程遵循感知/推理/操作三原则,为医生提供精准的手术指导。
在滨州市中心医院,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在紧急PCI手术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一次紧急PCI手术中,患者张先生因急性心肌梗死被紧急送治。手术团队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建立静脉通道,为药物和液体输入提供了可靠通路,使张先生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并最终成功完成手术。
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紧急情况下为患者搭建起了一座生命的桥梁。PCI手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在急症PCI手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产机器人在穿刺手术领域的应用,为患者带来了更加精准、安全的医疗服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创新技术应用于临床,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